发布时间:2025-08-13 22:27 作者:管理员 点击量:
为深入了解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,7月12日,我院“洞庭稻虾·史鉴青年行”实践团走进南县南洲村,通过与村委书记深度访谈、走访养殖基地、与农户交流等方式,全景式调研稻虾养殖经济模式,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“2013年我们就盯上了稻虾共生,那时村民心里没底,我们带着党员先试先闯。”在村委办公室,书记向实践团讲述产业起步的故事。从最初300亩的“试验田”,到如今4000亩的规模化养殖,背后是政策与民心的双向奔赴:村里争取到每亩3000元贷款及60%利息补贴,解决了农户“想干却没钱”的难题;省市级专家驻村授课,让“土办法”升级为“科学养殖”;国家投资建设的标准化基地,配套了基础设施,让零散稻田变身“聚宝盆”。
实践团成员翻看着村委保存的老照片:昔日板结的土地,如今稻浪翻滚、虾肥稻香;曾经愁眉苦脸的农户,现在算起“稻虾双收”的账时笑意盈盈。“村民亩均增收2000元,满意度超90%,这就是产业最好的成绩单。”书记的话里满是自豪。
在大郎城稻虾共生基地,实践团成员看到了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的生态图景:小龙虾在稻禾间穿梭,既能清除杂草、疏松土壤,其粪便还能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。“以前种水稻,化肥农药没少用;现在养虾后,农药用量减了六成,水稻品质反而更好。”书记指着清澈的田水介绍,这种模式不仅让土地更“健康”,还带动村集体通过入股基地年增收8万元,实现了“生态账”与“经济账”一起算。
走访中,农户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变化:“银行贷款利息低,国家还有补贴,我们敢扩大规模了”“村里请专家来讲课,养虾技术越来越熟”“订单农业有最低保护价,不怕卖不出去”……这些朴素的话语,道出了稻虾产业给乡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。
实践团成员将访谈与观察整理成《南洲稻虾共生养殖经济调研报告》,字里行间记录着感悟:“乡村振兴不是口号,而是需要像村书记这样的带头人,一步一个脚印把产业做起来”“特色产业的生命力,在于立足本地资源,更在于让老百姓真正受益”。
此次实践,让青年学子跳出书本,在田野间读懂了“产业兴则乡村兴”的深刻内涵。当青春目光聚焦乡土,不仅看到了稻虾共生的生态美景,更见证了一群人用实干书写的振兴篇章——这堂生动的“乡村实践课”,将激励更多青年关注基层、服务基层。(图文/“洞庭稻虾·史鉴青年行”团队 一审/姚丽 二审/何燕 三审/刘锟)